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昆明市献血用血管理办法

时间:2024-05-10 23:33:4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1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昆明市献血用血管理办法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献血用血管理办法

(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35号 2002年6月29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本市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献血、采血、供血、用血和输血,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依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以下简称适龄公民)自愿献血。

  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

  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献血活动。



  第四条 本市推行个人储血、家庭成员互助、单位互助和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用血制度。



  第五条 献血公民享有优先免费用血权。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



  第七条 血液管理工作,坚持全市统一规划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供血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职责:

  (一)市人民政府下达全市年度献血计划;

  (二)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献血计划,制定本地区公民献血的实施方案;

  (三)对下级人民政府完成献血计划的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和考核。

  献血的动员、组织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献血办公室)负责。



  第九条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献血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指导、监督献血指标的完成;

  (二)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所属的采供血机构的献血、采血、供血和医疗临床用血实施监督管理;

  (三)根据中心血站提供的贮血、用血信息,结合献血计划任务,动员、组织、调配血源;

  (四)宣传献血的意义,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教育;

  (五)实施奖励和处罚。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

  (一)动员、组织本单位适龄公民献血;

  (二)完成当地人民政府下达的献血计划。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动员组织本地区内的单位和无工作单位的适龄公民(含外来暂住人员)参加献血。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安排,负责本居住区内的适龄公民献血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应当组织新闻媒介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配合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



  第十四条 昆明市中心血站负责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采血、供血,保证血液质量。

第三章 献血





  第十五条 适龄公民献血前,血站应当核对居民身份证,并进行规定的健康免费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献血。每次献血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第十六条 公民可以凭本人的《居民身份证》直接到血站或流动采血车献血。有工作单位的公民,也可以参加单位组织的献血,献血量计入所在单位年度献血计划指标内。



  第十七条 适龄公民献血后,由所在地的献血办公室向献血者颁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



  第十八条 对已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单位,由献血办公室发给《完成献血计划证书》。

  对未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单位,由献血办公室发出限期完成献血计划通知书。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雇佣他人冒名顶替献血。禁止伪造、涂改、出租、买卖、转让《无偿献血证书》和《完成献血计划证书》。

第四章 采供血和用血





  第二十条 除依法设立的血站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采血、供血活动。血站应当按照核定的范围从事采血、供血活动。



  第二十一条 采血必须由具备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按照采血技术规范进行,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采血器材。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第二十二条 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分离、包装、储存、运输,保证血液质量,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传播。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



  第二十三条 血站不得将无偿献血所采集的血液用于非医疗、科研以外的其它用途。



  第二十四条 为保证应急用血,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当确保采血用血安全。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临床用血的需要制定用血计划;报所在地献血办公室审核。医疗机构应当到献血办公室指定的采供血机构领取血液,并严格遵守血液储存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推行按血液成份针对医疗实际需要输血和患者自身储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出示的用血证明,必须真实有效。



  第二十七条 献血者凭在本市献血的《无偿献血证书》和《居民身份证》、按下列规定免费用血:

  (一)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可免费享用其献血量三倍的血液量。

  (二)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后至终身;可免费享用其献血量等量的血液量。

  (三)献血量累计满八百毫升的献血者,十五年内免费享用所需血液量。

  (四)献血量累计满一千毫升以上的献血者,终身免费享用所需血液量。



  第二十八条 献血者的家庭成员,凭献血者的《无偿献血证书》《居民身份证》可免费享用其献血量等量的血液量。



  第二十九条 未献血者临床用血时应当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公民无偿献血累计一千毫升以上者;

  (二)单位完成年度献血计划;

  (三)单位和个人在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组织工作中成绩突出者;

  (四)单位和个人在采供血和用血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者;

  (五)单位和个人在医疗临床用血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中成绩显著者。



  第三十一条 伪造、涂改、出租、转让《无偿献血证书》或《完成献血计划证书》的,由市或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证书,对单位可以并处三千元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二百元罚款,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雇用他人冒名顶替献血的;该献血指标作废,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单位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 非法采集血液和非法组织他人卖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适龄公民提供献血伪证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处以二百元罚款,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血站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血站将不合格血液提供临床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限期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血站将无偿献血的血液用于经营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三万元罚款。



  第四十条 未完成献血计划的单位,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



  第四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献血、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指公民的配偶、子女、双方的父母。



  第四十三条 特殊稀有血型的献血用血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8月15日起施行。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试行)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试行)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82年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原则通过 1982年8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章 防止新的污染
第四章 治理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环境保护机构
第六章 奖励和惩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结合自治区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贯彻执行自治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的重要保证。
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条 保护环境是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加强计划指导,搞好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和统一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止新的污染,积极治理现有的污染,改善自治区的环境面貌,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四条 一切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条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感,造成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每个公民都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被检举、控告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二章 保护自然环境
第六条 对天然林和人工林,要积极保护,加强抚育,合理采伐,及时更新,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一)国家和地方的木材生产都要列入计划,严格按照下达指标和技术规程,在指定区域内进行采伐。根据用材林消耗量要低于生长量的原则,要严格控制采伐量。采伐后的迹地,要由林业经营单位在当年或次年内更新。严禁计划外乱砍滥伐、超量采伐。
在国家和自治区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内,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性质的采伐。
(二)严禁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凡是国家《森林法(试行)》公布后毁掉的林木,必须限期由毁林单位或毁林人员种树还林,并赔偿损失。
(三)禁止在幼林地、封山育林区、防风固沙林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采石、取沙。
(四)非林业经营单位在林区修筑工程,开采矿藏,必须伐除林木或占用林地的,应由建设单位同林业经营单位协商同意,明确规定范围和数量,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五)林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推广以煤代木,减少樵采,保护资源。
(六)严格防止森林火灾,保障森林安全。
(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沙漠、碱滩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空闲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不断增加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在城镇规划中,必须预留绿化用地。城镇的一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都要充分利用院内外的零星土地植树种草养花,绿化环境。城市园林部门要
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选择抗污染性能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的适宜树种联片种植,减轻污染,净化环境。
第七条 对天然草原和小片草场,要全面规划,加强管理,积极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不断改善和提高牧草资源的再生能力,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一)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牧草资源的不同特点及其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生长情况的变化,因地、因时制宜,确定适宜载畜量,实行科学划区轮牧,合理、有效地利用牧草资源,严格防止超载过牧和滥牧。
(二)严禁开垦草场,破坏植被。已经开垦、出现沙化或不宜耕种的草场,要限期由开垦单位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三)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必须选择气候、土质、水源等条件适宜、不易引起沙化的区域,并要设置围栏和种植防护林带。对草原建设的各种设施严禁拆毁破坏。
(四)到牧区采集野生经济植物,必须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要求在指定区域内有组织地进行。所挖的坑穴要随时填平。商业收购野生经济植物,要有计划控制,有利于保护资源和植被,促进再生。对受益单位和个人,要按收购价收取一定比例的草原管理费,统一交所在旗、社,
用于草原建设。严禁乱挖滥采,破坏资源。
(五)牧区要提倡和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等能源,解决烧柴困难,严格控制樵采。
(六)在牧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在公路或交通部门指定的路面上行驶,不准随意碾压草场,破坏植被。
(七)大力灭鼠灭虫。在鼠害虫灾严重的地区,对鼠类和害虫的天敌,要严加保护,不准捕杀。
(八)加强火源管理,防止草原火灾。
第八条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搞好区域规划和生产布局,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
(一)土地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严格禁止开荒,控制樵采,保护现有植被,大力植树种草,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保持水土。已经开垦的土地,要坚决封闭,还林还牧。
(二)河套、土默特川、伊盟沿黄河和西辽河等平原灌区,要实行科学灌溉,防止深烧漫灌,积极发展排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井灌井排,积极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步改善土壤结构。
(三)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壤污染和板结。对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加强指导,防止滥用。
(四)使用污水灌溉,必须符合农田灌溉的水质标准。
第九条 逐步治理现有沙漠,控制沙丘流动、扩大,防止流沙对农田、草原、城镇、盐池的侵蚀。对沙区现有的植被,要严加保护。在沙漠边缘地区,要有计划地营造防护林带,用林网分割沙带,控制周缘,并采取以草开路,乔、灌、草搭配,带、网、片相联,防、封、治相结合等综
合措施,积极进行治理。
第十条 自治区境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和地下水资源,要加强管理,积极保护,合理利用,防治污染。
(一)禁止向一切水域倾倒垃圾、废渣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的废弃物。
(二)禁止在湖泊、水库周围兴建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已建的有污染单位,要限期治理;短期内不能治理的,要停产或搬迁。
(三)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必须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开采井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点,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准乱打井,不准打自流井。在浅层水已经被污染的地区,禁止打两个以上含水层的混采井。
(四)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都要节约用水。工业用水要逐步实行定额供应;超额用水部分要加倍收费。
(五)在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内,不准建设有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不准设置垃圾场、粪肥场、工业废渣堆放场,禁止污水灌溉。
(六)严禁使用渗坑、裂隙、废井、防空洞等向地下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现在使用上述办法排放污水的企业,要限期加以解决。
(七)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严禁在一切水域进行灭绝性的捕捞和采集。
第十一条 严格保护野生珍贵动物、植物和益兽、益鸟、益虫。对国家规定保护的一、二类野生物,禁止捕猎;三类保护动物的捕猎,要由自治区林业部门统一安排,严格控制。凡是禁猎禁采的野生动植物,商业、供销部门不准收购。
第十二条 开发矿藏资源必须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并报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乱挖滥采。对多元素共生态,要综合利用,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废水、废石和尾矿要作妥善处理,不准任意排放。地质勘探废弃的井坑,要负责填平。

第三章 防止新的污染
第十三条 在老城镇改造和新城镇建设中,应当根据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生态条件,确定发展方向,搞好发展规模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综合平衡。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等,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和消除污染与其他公害。
第十四条 各级计委、经委和有关主管部门,对一切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措项目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的设施,要列为专项,与主体工程一并纳入计划,所需资金、材料、设备和施工力量,要予以保证,不留缺口,在建设过程中不得挤掉。
第十五条 一切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措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坚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一)凡是影响或污染环境的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措项目,在报批计划任务书时,必须附有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核同意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否则,不予审批或转报。
(二)对有影响和污染环境而没有委托设计防治设施的工程项目,设计部门不得接受设计。
(三)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措项目的设计,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的篇章,并由环境保护部门审核同意。没有环境保护部门签字的审批表,土地管理部门不予拨地或签发施工执照,建筑部门不予施工,银行不予拨款或贷款。
(四)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措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加并签发验收审批表,才能投产。凡是没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或防治设施没有建成的竣工项目,不律不予验收,不准投产。
(五)扩建、改建、翻建项目与原有的污染源有联系的部分,应当一并治理。
(六)本条例公布前的在建工程项目,有污染而没有防治设施的,要限期补上。
第十六条 新建有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街道、社队、校办、家属工厂,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才能建设。否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发证,不准投产。
第十七条 民用建筑改为生产场地或原有生产建筑改变生产方向,产生新的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必须提出防治措施,并经城市规划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
第十八条 各级计委、科委、经委和有关主管部门,在安排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试制任务时,必须同时考虑防治污染的措施。凡是增加新污染的科研成果,在防治措施设有过关以前,不准推广。

第四章 治理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十九条 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进行治理。各级计委、经委和有关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的治理,要列入计划,统筹安排,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对居民稠密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区、温泉疗养区内严重污染环境和造成其他公害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近期内没有治理条件的,要转产或搬迁。
第二十一条 凡是产生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把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纳入计划管理和生产管理的轨道。
(一)对现有的污染源,要分别轻重缓急,作出治理规划,结合工业调整和技术改造,集中使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留成利润和治理污染的专项资金,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进行治理。
(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领导责任制、职能人员责任制和生产岗位责任制等,都要有保护环境的具体要求;企业的生产调度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的有关指标,要同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一样,作为考核、评比、奖励的条件。
(三)对现有设备要加强管理,搞好维修、保养,提高完好率,堵塞跑、冒、滴、漏,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四)对已经投入使用的防治污染设施,要保持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效益,未经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任意停用或拆除。
(五)积极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综合利用“三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凡是利用废水、废气、废渣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或采取回收措施所得的产品,都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免税、减税、留用利润和价格政策上的照顾。有关部门对“三废”的综合利用,要从产、供
、销各方面给予支持。本单位未利用的“三废”,外单位利用时,不得收费;经过加工处理的,可适当收工本费。
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符合国家或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目前达不到标准的,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协商提出要求,限期治理。
第二十三条 工业用水必须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充分循环使用,以减少废水排放量。
含有汞、镉、六价铬、砷、铅的废水,要采取闭路循环和回收措施,禁止用稀释的办法排放。
第二十四条 凡是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企业、事业单位,都要采用密闭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并配置通风、除尘,净化、回收设施。废气排放,要专设排气装置,高度必须超过建筑物。
禁止在城镇焚烧沥青、焦油、油毡、橡胶、塑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包头地区的主要排氟单位,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工艺改革,积极试验、推广综合治理技术,逐步控制和消除污染。
第二十五条 一切排烟装置、工业窑炉、机动车辆等,都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
对热效率低、耗煤多、烟尘大的工业窑炉和取暖锅炉,要限期改造和更新。新生产的一蒸吨以上的锅炉,要配备机械燃烧装置和除尘器,否则不准出厂。新安装的锅炉未经劳动和环境保护部门检验、批准,不准使用。
大力改革和推广民用节煤炉灶。民用煤要多供应含硫少、挥发分低的无烟煤和成形煤。
积极利用电厂和其他企业的热能,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有计划地组织和推广联片供热。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发展民用煤气。
第二十六条 对暂时不能利用的一般废渣,要按指定地点堆放。凡有毒有害的废渣,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必须设置有防水、防渗、防风措施的专用场地,分类堆放,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
第二十七条 凡是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单位,必须有严格的防治和管理措施。排放浓度或剂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放射性废弃物的长期储存,必须经过固化处理。废物库要远离城镇。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必须使用有防护设施的专用车辆,按指定路线行驶。严禁放射性废弃物过境
储存。
第二十八条 城市各种机动车辆和设备的噪声、震动超过标准的,要采取消音、隔音和防震措施。除了大型集会、运动会、工间、课间操以外,禁止在室外使用高音喇叭播音。
第二十九条 科研、医疗、防疫和生产单位含有病菌病毒的废弃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外排。
第三十条 严防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霉变和污染。卫生防疫部门和商品检验部门要严格检验,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严禁出售。
第三十一条 城镇的垃圾、粪便要指定场地集中处理,严禁在街道、公路和河流两侧长期堆放。城市要有计划地普及使用自来水,并加强饮用水的消毒、净化,积极完善排污管网,建设污水净化设施。
第三十二条 凡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均应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缴纳排污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口拖延或拒绝缴纳。对没有正当理由而拖欠不缴者,当地人民政府可通知银行扣款。

第五章 环境保护机构
第三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盟行政公署、各市、旗、县和市辖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各级企业主管部门,也要根据需要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做好本系统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十四条 大、中型企业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事业单位,应设立环境保护机构。主要任务是,监督本单位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令,规划、组织本单位污染源的治理,负责本单位的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在业务上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指导
,并负责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本单位环境监测的数据和变化趋势的分析,报告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情况。
第三十五条 自治区设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各盟、市、旗、县和市辖区根据需要设立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中心和各级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并受上一级监测站的业务指导,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分析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环境质量的评价报告。
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任务大的主要城市,可根据需要设立排污监理所,在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排污管理、监测、收费、罚款以及污染纠纷的调解工作。
第三十七条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导,并协助科委统一规划、组织、指导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工作,搞好学术交流活动。
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在职环境保护干部的培训。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八条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按其贡献大小,分别由企业、事业单位、有关主管部门或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一)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或实行集中供热、联片供热,对减轻污染、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者。
(二)积极试验、采用和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取得显著成效者。
(三)加强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使排污符合规定标准,达到清洁工厂、清洁车间的要求或环境面貌有显著改变者。
(四)保护森林、草原,积极植树种草、治碱治沙、保持水土,对维护生态平衡成绩显著者。
(五)同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斗争或在公害事故中救护有功者。
(六)在环境管理、监督、监测、科研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显著成绩或特殊贡献者。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予以批评、警告或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罚款;情节严重者,可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治理,赔偿损失,直至追究领导人员、直接责任者或公民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或刑事
责任。
(一)违反“三同时”规定,不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而批准建设、设计、施工、投产,造成环境污染者。
(二)不执行有关规定,任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者。
(三)已有的防治污染设施无故闲置不用或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任意拆除者。
(四)在规定期限内无故拖延,不积极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者。
(五)工作失职,直接或间接造成污染事故或人员伤亡者。
(六)拒不缴纳排污费或擅自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者。
(七)滥砍盗伐林木,滥垦滥采破坏草原或违反防火规定,引起森林、草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者。
(八)出售霉变、腐烂食品,引起中毒或严重影响人民健康者。
(九)对监督、检举、控告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者。
(十)其他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者。
第四十条 发生污染纠纷,应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单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时,由当事者一方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所辖的区域内一切机关、人民团体、学校、驻军、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和个人。
第四十三条 在本条例公布前,自治区和各地颁发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凡是与本条例内容有抵触的,一律以本条例为准。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未尽事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具体规定或实施办法,公布执行。



1982年8月13日

关于印发梅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市府〔2006〕43号




关于印发梅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现将《梅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梅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梅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3〕10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具有本市户籍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业主及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以下统称“灵活就业人员”),符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并按规定参保的,均可按本办法规定参加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下统称“医疗保险”)。



第三条 本办法由梅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第四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以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8.5%(其中单位或雇主6.5%、个人2%)的标准逐月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按本统筹地区同期规定的标准逐月缴纳。



第五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连续缴费的前6个月为等待期,不享受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待遇;连续缴费满6个月后,因病住院按照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六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后发生欠缴费的,从欠缴次月起停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中断缴费超过一个月的,停止其享受统筹基金部分的医疗待遇;中断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允许足额补缴中断期内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和滞纳金,可连续计算缴费年限,不享受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待遇;中断一年以上重新参保的,应视作首次参保,重新计算连续缴费年限。



第七条 灵活就业人员在参加医疗保险期间,被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后,用人单位应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办理参保手续和缴费,前后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



第八条 本办法实施以前,原已在国有、县以上集体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按本办法规定补缴医疗保险费,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补缴医疗保险费期间发生的住院费用由个人支付,中断期间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补缴后,从次月起因病住院按照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九条 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期间的职工在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2个月内转为按本办法参保并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按照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超过2个月按本办法参加医疗保险的,视为新参保人员,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条 因单位转制、破产、关闭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社保经办机构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可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补偿金,缴纳标准按统筹地区参加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上年度人均基本医疗保险费乘以10年,并按统筹地区同期补充医疗保险费的标准一次性缴纳20年补充医疗保险费。一次性趸缴后,按照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且连续缴费年限或累计缴费年限达到20年的,可享受退休人员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户口簿、身份证,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须提供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或失业证,个体工商户业主须提供营业执照等资料。



第十三条 灵活就业人员因病住院的费用结算办法、医疗服务范围、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按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个人身份缴费参保,也可以委托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



第十五条 灵活就业人员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每月征收的医疗保险费,应足额存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支付灵活就业人员医疗待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六条 本办法与《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梅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梅州市城镇职工补充医疗暂行办法》一并实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