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邹议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标准/福建省福州市张涛

时间:2024-07-05 20:32:1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0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本文将由作者首发表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博客和新法规速递网站
若有不要脸的在百度文库等地方转载时不提供作者信息,必将追究侵权责任

邹议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标准
作者:福建省福州市张涛 QQ在线咨询:1759702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前 言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据此,据此,只有出现“其权利被侵害”的情形的,才适用于仲裁时效。而这里的“权利被侵害”一般是指“直接侵害”,不包含“间接侵害”的情形。
一般而言,劳动者的权利包含“劳动权”、“劳动债权请求权(如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损害赔偿、福利待遇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在以第一条解释《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也是遵从上述范围的。
那么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后,劳动者的提起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应如何起算呢?本文将从笔者对于程序法规定起算点的立法本意围绕受案范围一一说明。
本文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正 文
根据《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这些权利与用人单位或者国家对应的义务均构成债的客体,形成了以劳动者为债权人、用人单位或者国家为债务人的债的关系(有关债的定义详见《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
众所周知,时效制度虽具有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的立法目的,但其实质并非否定权利的合法存在和行使,而是禁止权利的滥用,以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进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交易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诉讼时效制度的根本立法目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讼时效立法均体现了这一点。基于这一根本立法目的,诉讼时效制度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这是权利人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的牺牲和让渡;但应注意的是,通过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限制的方式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保护应有合理的边界,该边界就是应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利益衡量,不能滥用诉讼制度,使诉讼时效制度成为义务人逃避债务的工具,随意否定权利本身,违反依法依约履行义务的诚实信用原则。
也就是说,时效的超过剥夺的仅仅是请求权,而不是剥夺实体权利。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该法调整的劳动争议范围主要包括五种(不含兜底规定),分别为:(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那么接下来笔者将以自己对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理解来阐述“法律对于劳动者待遇维护自己的权益究竟宽容到什么地步”。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因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而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往往因为拿不出劳动合同这一确定劳动关系存在的凭证而难以维权。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纳入了劳动争议处理范围,劳动者可以就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这一事由,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权利救济。
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否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的行为没有直接造成劳动者的权益被侵害,故因不存在“权利被(直接)侵害”而无法确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也就不存在“仲裁时效起算”的情形。
在互联网上流传的“王某与某五金件制造公司确认劳动关系争议”一案中,重庆市镇海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该案的类别为确认之诉,需要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并不涉及对实体上的权利义务纠纷的处理,因此,不适用时效制度,所以不存在王某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时是否超过申诉时效的争议。
笔者对于该案例中“不涉及对实体上的权利义务纠纷的处理”的意见是予以认同的。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涉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全过程。对于这一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争议,都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来解决。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建立职工名册备查,这是第一个环节—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在依法订立生效后,双方当事人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完成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实现劳动合同规定的权利的活动,这是第二个环节;变更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对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条款所作的修改和增减,这是在履行劳动合同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情况,不是每一个劳动者都会遇到的;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是整个劳动用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在合同期满前,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或者因为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出现法定的情形而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因而双方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结束的情形。在上述整个劳动用工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的处理,都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在“因订立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中,对于“劳动合同(条款)”是否有效的争议,是不应起算仲裁时效的。除了“不存在劳动者权利被(直接)侵害”的理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法理依据:劳动合同无效系自始无效,单纯的时间经过不能改变无效合同的违法性。当事人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不应受时效期间的限制。而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七条追索“因无效合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从无效劳动合同被确认之日起,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无效制度为宣告无效,即只有经仲裁委或者人民法院宣告之后,才能产生无效的法定情形,《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也体现这一精神。据此,在劳动合同条款被确认无效前(含劳动者在主张争议劳动合同条款期间),劳动者是不知道争议劳动合同条款是无效的。
至于有人提出“应受‘一年’仲裁时效的限制”,笔者在这里做一个对比:在《民法通则》明文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和“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广西北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海市威豪房地产开发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畜产进出口北海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案号:(2005)民一终字第104号】以及就《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时军指出:确认合同的无效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和约束。那么,在“《劳动法》与《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与《合同法》均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以及‘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法理相通”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认为“确认劳动合同的无效”也同样不受仲裁时效的制约呢?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尽早出台《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在“因变更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中,对于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应从“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决定”以及“决定的履行”两方面分析:对于“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决定”这一类的民事行为,因没有(直接)侵害劳动者的权利而不存在“仲裁时效起算”的问题。更何况,《民法通则》规定,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而因“决定的履行”发生的争议因涉及到“劳动者权利被侵害”的问题,考虑到“决定的履行”是因“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决定”产生的,故此类时效应从“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决定”被职权机关确认无效之日起算。
在“因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中,对于“因用人单位原因而发生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比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三)项进行处理。
在“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中,对于用人单位不履行合同义务产生的争议,比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项和第(五)项进行处理。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这一类劳动争议是由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而引发的争议。所谓除名,是指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所谓辞退,是指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与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所谓辞职,是指劳动者根据本人的意愿,辞去所担任的职务,解除与所在单位的工作关系的行为。离职是指劳动者根据本人意愿,自动解除与所在单位的劳动关系的行为。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涉及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出台过一个名为《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在解读该司法解释时指出:合同的解除应当有解除行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并未采取当然解除主义。也就是说,《劳动法》并未规定:只要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劳动合同自动解除,而不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为必要。这种方式虽然可迅速导致合同的解除,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意志,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一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行为可分为两种:一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另一种是由享有法定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不需要征得对方同意。没有解除行为,就不产生解除的法律后果。实际上,除《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外,《劳动法》涉及解除的条款 中都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都必须通知对方。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在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的情况下,当事人单方面行使解除权不必经过对方的同意,但仍然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只有出现了《劳动法》规定的解除情形时,当事人才能解除劳动合同。其次,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直接通知对方才能发生解除的法律效果。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不遵守一定的程序,就不能实现解除的 目的。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因劳动者过错而解除劳动合同时也应当履行程序性义务。这种义务包括两方面:第一,用人单位应当有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当劳动者存在重大过错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作出解除的表示,就难 以判断用人单位是否有解除合同的主张、是否行使了解除权。第二,用人单位应当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书面通知劳动者。未经通知,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应当不对劳动者产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自劳动者收到通知时解除。这种理解,既与《劳动法》立法精神一致,也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一致。既然《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因其他原因解除合 同或者劳动者解除合 同都要求通知对方,用人单位因劳动者重大过错解除合同时也应当通知对方。另外,《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虽然劳动合同与一般 民事合同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 《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的精神应当可以适用于劳动合同。《批复》明确了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解除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批复特别强调了一点:解除劳动合同不能以口头形式通知劳动者,而必须是以书面形式通知才能发生解除劳动合同的效力。这一解除有利于规范劳动合同的解除程序,保护作为弱者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当事人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时进行举证。 最高法还指出,虽然《批复》仅是针对《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的情形作出的规定,其精神也应当适用于用人单位依据该条前三项规定的情形。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一)至(三)项规定的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的,也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否则,解除不发生效力。
据此,劳动者对于“除名、辞退”发生的争议,应当自收到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之日起计算。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发生的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的权利等而引起的争议;因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是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而引起的争议;因福利、培训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有关福利待遇、培训等约定事项的履行而产生的争议;因劳动保护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标准而产生的争议。
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的争议”问题。从生活常识和审判实践来看,此类争议的发生请求一般与“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带薪假工资)”有关,对于此类争议可比照第(五)种情形中的“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起算时效。
有关“因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因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是否适用仲裁时效,应辩证地看待。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据此,只有出现“其权利被侵害”的情形的,才适用于仲裁时效;而缴纳社会保险费虽然被《劳动合同法》列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缴纳规费而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属于义务方,相对而言,收取费应属于国家的权利。因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争议不适用于仲裁时效。国家行使收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权利后,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该社会责任便是法定条件成就的情况下,由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而一旦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在先,根据“契约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拒绝向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由用人单位不作为的民事行为(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发的待遇问题,应适用于仲裁时效,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条件应当成就并且社会保险费无法补缴之日起算。有关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社会保险费无法补缴之日的举证责任,以分配给用人单位为宜。
用人单位若没有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劳动者可以行使劳动合同特别解除权,对于此类争议与“离职”以及“离职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有关的,按照第(五)种情形中“因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处理;而若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而产生职业病、工伤的“因工伤医疗费发生的争议”处理。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一般而言,涉及到“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分为两个阶段:在职期间的争议和终止劳动关系后的争议。
在职期间的争议内容的事由
一般而言,在职期间与本项有关的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债权一般包括“全额支付劳动报酬(含未订立书面合同的二倍工资)”、“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经比较《劳动法》第九十一条与《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笔者发现,《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以“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代替了《劳动法》第九十一条“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原劳动部在1995年对于“克扣”确定的含义为: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对“无故拖欠”确定的含义为: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付薪时间未支付劳动者工资;而对于“未及时足额”尚未有任何文件予以定义,笔者认为“未及时足额”应包括“全部拖欠”和“部分拖欠”两种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该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这是因为全国人大考虑到“有些劳动者为了维持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对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不敢主张权利”和“有的行业(尤其是建筑业)拖欠工资问题比较突出,工人的劳动报酬很多到年底才结算”等各种情形,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的基础上扩大了劳动者维权的时限要求,摒弃了“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意见,允许劳动者在职期间“怠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说,这一举措更加有利于维护劳资关系的延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那么对于“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的时效是否应当受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呢?笔者认为不应限制。
首先,“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并非是基契约之债,而是法定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成就时的债。鉴于该法定之债是依附于“劳动报酬债权”而产生,所以其时效起算应当同步。另外,假设“劳动报酬债权”允许离职之后追索,而“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那么就可能产生劳动者基于同一事由在职期间追索“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离职后追索“拖欠的劳动报酬”,可能造成“一事二诉”而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另外,要求劳动者在职期间追索“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也有悖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的立法本意。
综上,笔者认为“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按应付工资报酬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与“追索劳动报酬”一致放宽追索时效的限制既不违背“时效设立的目的”,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立法本意。
除了《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范畴,赔偿金还包括“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如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该项赔偿时效的起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精神,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劳动者的请求从“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条款被确认之日起算。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划转及代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划转及代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4年5月5日,中国农业银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广州、长春、南京、成都市分行:
现将《划转及代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各行要结合有关文件认真学习贯彻。从1994年6月30日开始,各行要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会计科目和应划转的业务范围,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正式建帐核算,农业银行各级行在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以前,并要进行半年会计决算。决算报表反映的余额应是划转后的余额。在划转及建帐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向总行反映。

附:划转及代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为顺利组建农业发展银行,准确划转帐务,规范委托代理业务的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实行独立核算。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规定
(一)帐务划转及委托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规定的业务界定,不得擅自扩大和缩小政策性业务范围。
(二)在未组建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机构以前,凡属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除由建设银行代理外,均由农业银行代理。凡有代理业务的农行各机构,均要设立代理业务核算专柜或配备专人负责代理业务内部核算管理工作。凡属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都应纳入农业发展银行会计核算体系中来,不得与农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相混淆。
(三)代理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要自成核算体系,统一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规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记帐方法和核算原则均按现行金融财会制度执行。
(四)对代理行的代理业务,农业发展银行按规定付给一定的手续费或按一定比例计算分摊成本费用(具体办法另行确定)。
(五)代理行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独计算损益,凡是与代理行分开的各项收支均应按会计制度规定单独记帐和核算,难以分开的收支项目可按规定分摊后定期计入相应帐户。
(六)代理行与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存贷差要定期清算,未清算期间资金要有偿使用,并视同同业往来款项进行管理核算。
(七)农业银行要在6月30日统一规定的时间向农业发展银行划转帐务。凡有划转政策性资产帐务的农行营业单位,在按规定划转相应存款帐务、信贷基金帐务后的差额,以“同业存放款项”科目为划转平衡科目。
(八)在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帐务划转前,各级行对应属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等进行全面、认真的清理核实,要组织计划、信贷、存款、会计等有关部门和人、农、发等有关行参加,对确属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要按科目归属抄列清单、登记造册。
(九)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涉及到企业单位(开户)资金的归属,特别是企业存款的归属,各行在清查和分帐时要严格掌握政策界线。凡属与政策性贷款相对应的存款,都应作为政策性业务存款纳入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核算。有政策性贷款的企业,必须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政策性存款帐户,政策性存款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得转移或挪作他用。
(十)农行营业所原则上也应分帐核算,个别业务量较少,或政策性贷款采取“下贷上转”或“上贷下转”的办法由县级以上主管行集中办理的,可以不实行分帐核算。
(十一)帐务分开后,凡属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会计凭证都应加盖“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戳记,以示区别,会计档案单独进行装订保管,未设立农业发展银行的要由代理行代为保管,设立农业发展银行的要移交给发展银行自行保管。
(十二)贷款企业的借款在划转帐务时移交给农业发展银行,无借据或借据不全的,要登记造册,清查核实,落实划转后的债权债务关系,并由移交行补制借据。
(十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按规定划转的帐务,直接转入农业发展银行相应会计科目。

二、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核算
在规定的日期划转分设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时,可用特转传票作划转凭证,农业银行以“存放同业款项”或“同业存放款项”作资金划转平衡科目,农业发展银行以“存放农行款项”或“农行存放款项”科目作资金划转平衡科目,按双方资金科目归属进行对应划转。
(一)政策性存款的帐务划转
当农行某营业机构划转某企业政策性存款时作特转传票一式多联,并加盖“帐务划转”戳记,会计分录:
借:企业单位存款
A企业存款×××
B企业存款×××
X企业存款×××
贷:同业存放款项×××
(二)政策性贷款的帐务划转
当农行某机构划转企业政策性贷款业务时,做特转传票一式多联,加盖“帐务划转”戳记,会计分录:
借:存放同业款项×××
贷:××贷款
A企业贷款×××
B企业贷款×××
X企业贷款×××
(三)资本金的帐务划转
当农行某机构按规定把资本金给农业发展银行时,做一式多联特转传票,并加盖“帐务划转”戳记。会计分录:
借:实收资本×××
贷:同业存放款项×××
(四)财务收支的帐务划转
财务收支以划帐日为界,划帐日之前全部纳入农业银行财务收支;划帐日之后由农业发展银行单独计算财务收支,其中,利息收支截止日为6月20日。
实行权责发生制办法以后形成的应收利息,仍在农业银行反映,不予划转,待实际收回时冲减;以前年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形成的,反映在表外科目的应收利息,按划转资产的归属抄列清单,由农业发展银行建帐。
(五)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帐务划转
缴存存款准备金按划转日应交存款准备金的口径计算后,填制一式多联特转传票,并加盖“帐务划转”戳记。会计分录:
借:存放同业款项×××
贷:缴存中央银行一般性存款
(六)呆帐准备金的帐务划转
1993年底呆帐准备金结余部分和1994年新提呆帐准备金均按划帐日政策性贷款占总贷款比重划转。会计分录:
借:呆帐准备金×××
贷:同业存放款项×××
如反映红字的,也按此比例分摊。
如有在年初提足全年呆帐准备金的,应首先冲回半年部分,再按比例划转。下半年再按规定比例补提。
(七)固定资产的帐务划转(划转人员时使用)
划转固定资产时,应按有关规定标明划转资产种类、资产原值、已提折旧等有关内容,开出资产调拨单。同时应办理资产转户手续。划转时,会计分录:
借:存放同业款项×××
贷:固定资产×××
借:累计折旧×××
借:实收资本一固定资本×××
贷:同业存款款项×××
(八)递延资产的帐务划转
随人员划转相应未摊销的家具用具,办公桌椅等低值易耗品时,应标明划转的种类和原值,划转时会计分录:
借:存放同业款项×××
贷:递延资产×××
其他凡应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亦比照上述办法处理。
帐务划转完毕,应平衡资金,编制划转科目对照表,逐项逐户抄列清单(可用划转凭证代),移交借据清单。农业发展银行按科目归属设置建立新帐。

三、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核算
(一)企业存款业务的核算
农业发展银行的企业存款是有政策性业务的企业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存款,主要来源于派生存款和由于政策性购、销、调、存收回的结算存款。
1.企业存入现金时,农行会计分录:
借:现金×××
贷:同业存放款项×××
代理农业发展银行的会计分录:
借:存放农行款项
贷: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2.企业购货、汇出款项时,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会计分录:
借: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贷:存放农行款项×××
农行的会计分录:
借:同业存放款项×××
贷:联行往帐×××
(二)贷款业务的核算
政策性贷款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家要求,为保护促进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发放的贷款,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营业务。
1.发放贷款时,会计分录:
借:××贷款
××企业×××
贷: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2.收回贷款时,会计分录:
借: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贷:××贷款
××企业×××
(三)系统内划拨款项的核算
系统内划拨款项是指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及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借出、借入。
1.划出款项时,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会计分录:
借:存放系统内款项
××发行×××
贷:存放农行款项×××
农行的会计分录:
借:同业存款款项×××
贷:联行往帐(或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2.收到款项时,农行会计分录: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联行来帐)×××
贷:同业存款款项×××
代理农业发展银行会计分录:
借:存放农行款项×××
贷:系统内存放款项×××
(四)呆帐准备金提取的核算
1.呆帐准备金按划转日划转过来的各项贷款余额和年1%的比例进行差额补提。提取时作会计分录:
借:其他营业支出----呆帐准备支出×××
贷:呆帐准备金×××
贷:××利息收入 ×××
实际收回利息时,会计分录:
借: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贷:应收利息×××
2.不计提应收利息的核算,按实际收回利息直接入帐,会计分录:
借:企业单位存款
××企业×××
贷:××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五)利息支出的核算
1.计提应付利息的核算
计提时,会计分录:
借: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
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
借:应付利息×××
贷:××存款(或××存放款项)×××
2.不计提应付利息的核算,以实际支付的利息直接列帐。会计分录:
借: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贷:企业存款
××企业×××
(六)费用支出的核算
费用的核算,以实际支付的费用直接列支,会计分录:
借:业务管理费
××费用支出×××
贷:存放农行款项(或存放同业款项)×××

四、农业银行(代理行)与农业发展银行资金的清算
(由于农业银行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和农业银行代理)发展银行业务,必然要产生资金的相互占用,因此在划帐时和日常业务代理时定期或随时进行清算。
(一)帐务分设时的资金清算
1.农行方面的帐务处理,农行在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时均以“存放同业款项”或“同业存放款项”作为平衡科目,划转后反映“存放同业款项”科目余额,表示替农业发展银行垫付了资金。清算时可采取上划清算的办法,“上划”是基层农行机构将“存放同业款项”余额,通过系统内上划上级行,由上级行与同级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清算。
(1)农行下级行向上级行上划时,作会计分录:
借:联行往帐(或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存放同业款项×××
(2)农行上级行接到下级行划来凭证时,作会计分录:
借:存放同业款项×××
××农行
贷:联行来帐(或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3)农行上级行与同级农业发展银行清算,收到农业发展银行划来的款项时,作会计分录: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存放同业款项×××
××农行
2.农业发展银行(代理行)方面的帐务处理
农业发展银行(或代理行)对刚刚分设出来的政策性业务核算是以“存放农行款项”和“农行存放款项”作为平衡科目的,分帐时,农业发展银行(或代理行)应首先将两个科目相互对冲,将较小的一方转销。差额反映在“农行存放款项”科目,余额在“贷方”。农业发展银行拨给农业银行清算资金时,作会计分录:
借:农行存放款项×××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二)日常代理业务的资金清算
代理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发生资金相互占用时要进行清算,清算可采用定期清算,5天一清算或10天一清算,有条件的地方,亦可随时清算。清算时帐务处理可比照“帐务分设时的资金清算”方法处理。
五、本办法自1994年6月30日起实施。未尽事宜请参照《金融财会制度》和《中国农业银行会计核算办法》。各行可根据此办法制定实施办法报总行备案。

附件: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会计科目表
--------------------------
--------------------------
--------------------------------------------------------------------------------
|序号|科目代号| 科目名称 ||序号|科目代号| 科目名称 |
|----|--------|--------------------||----|--------|--------------------|
| | 一 | 资 产 类 || | 二 | 负 债 类 |
|1 |101 |现金 ||29|201 |企业单位存款 |
|2 |102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30|202 |向中央银行借款 |
|3 |103 |缴存中央银行存款 ||31|203 |农行存放款项 |
|4 |104 |存放农行款项 ||32|204 |同业存放款项 |
|5 |105 |存放同业款项 ||33|205 |系统内存放款项 |
|6 |106 |存放系统内款项 ||34|206 |国家专项存款 |
|7 |107 |国家专项储备贷款 ||35|207 |境外筹入资金 |
|8 |108 |粮棉油收购贷款 ||36|208 |发行债券 |
|9 |109 |其他农副产品收购贷款||37|209 |委托存款 |
|10|110 |粮棉油调销贷款 ||38|210 |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 |
|11|111 |粮棉油初加工贷款 ||39|211 |应付利息 |
|12|112 |农林牧水基建技改贷款||40|212 |其他应付款 |
|13|113 |扶贫专项贴息贷款 ||41|213 |应付工资 |
|14|114 |扶贫贷款 ||42|214 |应付福利费 |
|15|115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 ||43|215 |应交税金 |
|16|116 |其他贷款 ||44|216 |预提费用 |
|17|117 |委托贷款 || | 三 | 所有者权益类 |
|18|118 |呆帐准备金 ||45|301 |实收资本 |
|19|119 |应收利息 ||46|302 |公积金 |
|20|120 |坏帐准备金 ||47|302 |公益金 |
|21|121 |其他应收款 ||48|304 |本年利润 |
|22|122 |固定资产 ||49|305 |利润分配 |
|23|123 |累计折旧 || | 四 | 损 益 类 |
|24|124 |固定资产清理 ||50|401 |贷款利息收入 |
|25|125 |在建工程 ||51|402 |其他营业收入 |
|26|126 |无形资产 ||52|403 |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
|27|127 |递延资产 ||53|404 |营业外收入 |
|28|128 |待处理财产损益 ||54|405 |存款利息支出 |
| | | ||55|406 |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
| | | ||56|407 |业务管理费 |
| | | ||57|408 |其他营业支出 |
| | | ||58|409 |税金及附加 |
| | | ||59|410 |营业外支出 |
--------------------------------------------------------------------------------

附件: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损益明细表
----------------------------
----------------------------
----------------------------------------------------------------------------------------------
| 科目及帐户 |收入| 科目及帐户 |支出| 科目及帐户 |支出|
| 名 称 |金额| 名 称 |金额| 名 称 |金额|
|------------------------|----|------------------------|----|--------------------|----|
|401.贷款利息收入 | |405.存款利息支出 | |18.安全防卫费 | |
|------------------------|----|------------------------|----|--------------------|----|
|1.储备贷款利息收入 | |1.企业单位存款利息支出| |19.低值易耗品摊销| |
|------------------------|----|------------------------|----|--------------------|----|
|2.收购贷款利息收入 | |2.金融债券利息支出 | |20.递延资产摊销 | |
|------------------------|----|------------------------|----|--------------------|----|
|3.调销加工贷款利息收入| |3.专项存款利息支出 | |21.资产修理费 | |
|------------------------|----|------------------------|----|--------------------|----|
|4.基建技改贷款利息收入| |4.其他存款利息支出 | |22.绿化费 | |
|------------------------|----|------------------------|----|--------------------|----|
|5.扶贫贷款利息收入 | | | |23.其他费用 | |
|------------------------|----|------------------------|----|--------------------|----|
|6.综合开发贷款利息收入| | | | | |
|------------------------|----|------------------------|----|--------------------|----|
|7.其他贷款利息收入 | |406.金融机构往来支出| | | |
|------------------------|----|------------------------|----|--------------------|----|
| | |1.向人行借款利息支出 | |408.其他营业支出| |
|------------------------|----|------------------------|----|--------------------|----|
| | |2.农行存放款利息支出 | |1.手续费支出 | |
|------------------------|----|------------------------|----|--------------------|----|
|40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 |3.其他行存放款利息支出| |2.业务宣传费支出 | |
|------------------------|----|------------------------|----|--------------------|----|
|1.存人行款项利息收入 | | | |3.业务招待费支出 | |
|------------------------|----|------------------------|----|--------------------|----|
|2.存农行款项利息收入 | |407.业务管理费 | |4.呆帐准备支出 | |
|------------------------|----|------------------------|----|--------------------|----|
|3.存其他行款项利息收入| |1.工资 | |5.坏帐准备支出 | |
|------------------------|----|------------------------|----|--------------------|----|
| | |2.职工福利费 | |6.固定资产折旧支出| |
|------------------------|----|------------------------|----|--------------------|----|
|403.其他营业收入 | |3.工会经费 | | | |
|------------------------|----|------------------------|----|--------------------|----|
|1.手续费收入 | |4.教育经费 | |409.税金及附加 | |
|------------------------|----|------------------------|----|--------------------|----|
|2.贷款利差补贴收入 | |5.公杂费 | |1.营业税 | |
|------------------------|----|------------------------|----|--------------------|----|
| | |6.邮电费 | |2.城建税 | |
|------------------------|----|------------------------|----|--------------------|----|
|404.营业外收入 | |7.印刷费 | |3.其他税及附加 | |
|------------------------|----|------------------------|----|--------------------|----|
|1.罚款收入 | |8.水电费 | | | |
|------------------------|----|------------------------|----|--------------------|----|
|2.其他收入 | |9.租赁费 | |410.营业外支出 | |
|------------------------|----|------------------------|----|--------------------|----|
| | |10.差旅费 | |1.出纳短款支出 | |
|------------------------|----|------------------------|----|--------------------|----|
| | |11.会议费 | |2.资产损失净支出 | |
|------------------------|----|------------------------|----|--------------------|----|
| | |12.外事费 | |3.院校经费支出 | |
|------------------------|----|------------------------|----|--------------------|----|
| | |13.法律事务费 | |4.其他支出 | |
|------------------------|----|------------------------|----|--------------------|----|
| | |14.劳动保护费 | | | |
|------------------------|----|------------------------|----|--------------------|----|
| 收入小计 | |15.取暖费 | | 支出小计 | |
|------------------------|----|------------------------|----|--------------------|----|
| 纯 损 | |16.财产保险费 | | 纯 益 | |
|------------------------|----|------------------------|----|--------------------|----|
| 合 计 | |17.劳动保险费 | | 合 计 | |
----------------------------------------------------------------------------------------------

附件: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
农业发展银行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四大类。
一、资产类科目(代理行使用部分)
103.缴存中央银行存款。核算农业发展银行按规定范围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款项。
104.存放农行款项。核算存放在农业银行的款项。本科目按存放单位设置明细帐。
106.存放系统内款项。核算存放或拆放系统内其他行的款项。本科目按资金种类和存放单位设置明细帐。
107.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核算发放的粮食、棉花、食油、猪肉、食糖、烟叶、羊毛等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08.粮棉油收购贷款。核算发放收购粮食、棉花、油料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09.其他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核算发放的除粮棉油之外的收购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10.粮棉油调销贷款。核算发放调销粮棉油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11.粮棉油初加工贷款。核算发放粮、棉、油加工企业的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置明细帐。
112.农林牧水基建技改贷款。核算发放用于农、林、牧、水利等技术改造、基本建设专项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13.扶贫专项贷款。核算发放的用于重点贫困县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14.扶贫贷款。核算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及贫困县县办工业、专项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明细帐。
115.综合开发贷款。核算发放的用于农业重点综合开发项目的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置明细帐。
116.其他贷款。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政策性贷款。本科目按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置明细帐。
117.委托贷款。核算发放的政府机构委托的贷款。本科目按委托机构和委托种类设明细帐。
118.呆帐准备金。核算按规定提取的呆帐准备金。
119.应收利息。核算发放各项贷款当期应收到而未收到的利息。列入催收的贷款不再计算应收利息。本科目按欠息的贷款种类和贷款户设置明细帐。
120.坏帐准备金。核算按规定提取的坏帐准备金。
二、负债类科目(代理行使用部分)
201.企业单位存款。核算与政策性贷款相对应的企业存款。按存款企业单位设置明细帐。
203.农行存放款项。核算农业银行存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款项。本科目按存放单位设置明细帐。
205.系统内存放款项。核算系统内各行存入或拆入的款项。本科目按存款种类和存入单位设置明细帐。
206.国家专项存款。核算国家政府部门的专项存款。本科目按存款部门设置明细帐。
207.境外筹入资金。核算农业发展银行代表国家从境外筹入的用于国家指定项目的资金。筹入外币时,按折合后的人民币计帐。
208.发行债券。核算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发行的金融债券。本科目按债券种类和期限设明细帐。
209.委托存款。核算接受政府机构用于委托贷款而存入的款项。本科目按委托机构设明细帐。
210.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核算待解付的款项及异地收购单位的临时存款。本科目按存款单位设置明细帐。
211.应付利息。核算吸收的各项存款及各项借款当期应支付而未付的利息。
215.应交税金。核算应交而尚未缴纳的税金。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代理行使用部分)
301.实收资本。核算农业发展银行实际收到的资本。
304.本年利润。核算在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总额。年终转入利润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305.利润分配。核算按规定分配的利润或应弥补的亏损。
四、损益类科目(代理行使用部分)
401.贷款利息收入。核算发放的各项贷款利息收入。本科目按贷款种类设置明细帐。
40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核算在人民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本科目按收入项目设置明细帐。
403.其他营业收入。核算除贷款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本科目按收入项目设置明细帐。
404.营业外收入。核算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本科目按收入项目设置明细帐。
405.存款利息支出。核算付给企业单位的存款利息支出。本科目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帐。
406.金融机构往来支出。核算支付给人民银行借款利息及支付其他专业银行存放款项利息。本科目按支出项目设明细帐。
407.业务管理费。核算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本科目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帐。
408.其他营业支出。核算除贷款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业务管理费之外用于营业性的支出。本科目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帐。
410.营业外支出。核算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本科目按支出项目设置明细帐。
附件:四 关于划转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科目归属对照表
--------------------------------------
--------------------------------------
--------------------------------------------------------------------------------------
| 农业银行 | 农业发展银行 |
|----------------------------------------|----------------------------------------|
|划转项目及会计科目 | 划转内容说明 |接收项目及会计科目 | 核算内容说明 |
|--------------------|------------------|--------------------|------------------|
| 一、各项贷款 | | 一、各项贷款 | |
|--------------------|------------------|--------------------|------------------|
|721.农副产品收购|划转其中的粮食、 | |核算粮食、食油、棉|
|贷款 |棉花、食油、猪肉、|107.国家专项储备|花、猪肉、食糖、烟|
|740.逾期贷款 |食糖、烟叶、羊毛等|贷款 |叶、羊毛等国家专 |
|741.催收贷款 |七个品种国家专项 | |项储备贷款。 |
| |储备贷款。 | | |
|--------------------|------------------|--------------------|------------------|
|721.农副产品收购|划转其中的粮食系 | | |
|贷款 |统的粮油收购贷 |108.粮棉油收购贷|核算粮、棉、油收购|
|740.逾期贷款 |款、供销社系统和 |款 |企业用于收购粮、 |
|741.催收贷款 |新疆建设兵团的棉 | |棉、油贷款。 |
| |花收购贷款。 | | |
--------------------------------------------------------------------------------------
(续)
--------------------------------------------------------------------------------------
| 农业银行 | 农业发展银行 |
|--------------------------------------|------------------------------------------|
|划转项目及会计科目 | 划转内容说明 | 接收项目及会计科目 | 核算内容说明 |
|--------------------|----------------|----------------------|------------------|
| | |109.其他农副产品 |核算除粮、棉、油之|
| | |收购贷款 |外的其他农副产品 |
| | | |收购贷款 |
|--------------------|----------------|----------------------|------------------|
|721.农副产品收购| | |核算粮、棉、油等专|
|贷款 |划转其中的粮食系|110.粮棉油调销贷 |项储备及粮、棉、油|
|740.逾期贷款 |统的粮油调销贷款|款 |等收购的调销贷 |
|741.催收贷款 | | |款。 |
|--------------------|----------------|----------------------|------------------|
| |划转其中的粮食系| | |
|724.工业短期贷款|统所属的粮油企业| | |
|740.逾期贷款 |加工贷款。供销社|111.粮、棉、油加工|核算用于粮、棉、油|
|741.催收贷款 |系统和新疆建设兵|贷款 |加工企业的贷款 |
| |团棉花初加工贷 | | |
| |款。 | | |
|--------------------|----------------|----------------------|------------------|
| | |112.农林牧水基建 |核算国家确定的小 |
| | |技改贷款 |型农林牧水利基 |
| | | |建、技改专项贷款。|
--------------------------------------------------------------------------------------
--------------------------------------------------------------------------------------
|728.扶贫贷款 |划转其中的国务院|113.扶贫专项贴息 |核算用于重点贫困 |
|740.逾期贷款 |确定的扶贫专项贴|贷款 |县的扶贫专项贴息 |
|741.催收贷款 |息贷款。 | |贷款。 |
|--------------------|----------------|----------------------|------------------|
| | | |核算用于老、少、 |
| | |114.扶贫贷款 |边、穷地区发展经 |
| | | |济贷款及贫困县县 |
| | | |办工业贷款。 |
|--------------------|----------------|----------------------|------------------|
|730.农业长期贷款|划转其中国务院确|115.农业综合开发 |核算用于农业综合 |
|740.逾期贷款 |定的土地治理与开|贷款 |开发项目的贷款。 |
|741.催收贷款 |发贷款 | | |
|--------------------|----------------|----------------------|------------------|
| | |116.其他贷款 |核算除上述以外的 |
| | | |其他政策性贷款。 |
|--------------------|----------------|----------------------|------------------|
|二、其他资产 | |二、其他资产 | |
|--------------------|----------------|----------------------|------------------|
|767.委托及代理资|划转其中的已委托| |核算政府部门委托 |
|产业务 |发展银行代理的贷|117.委托贷款 |用于专项开发、限 |
| |款部分 | |额委托贷款等 |
|--------------------|----------------|----------------------|------------------|
| |划转其中的按规定| |核算按规定提取的 |
|742.贷款呆帐准备|划给农业发展银行|118.呆帐准备金 |呆帐准备金 |
| |部分。 | | |
|--------------------|----------------|----------------------|------------------|
| |划转其中的随人员| |核算农业发展银行 |
|781.固定资产 |划给农业发展银行|122.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
| |固定资产原值部 | | |
| |分。 | | |
--------------------------------------------------------------------------------------
(续)
--------------------------------------------------------------------------------------
| 农业银行 | 农业发展银行 |
|--------------------------------------|------------------------------------------|
|划转项目及会计科目 | 划转内容说明 | 接收项目及会计科目 | 核算内容说明 |
|--------------------|----------------|----------------------|------------------|
| |划转其中的随人员| |核算农业发展银行 |
|782.累计折旧 |划给农业发展银行|123.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已提累计 |
| |对应固定资产的已| |折旧部分。 |
| |提折旧部分。 | | |
|--------------------|----------------|----------------------|------------------|
| |划转其中的按一定| | |
| |需要划给农业发展| |核算农业发展银行 |
|792.递延资产 |银行资产家具用具|127.递延资产 |应摊销未摊销的费 |
| |等递延资产对应的| |用。 |
| |未摊销部分。 | | |
|--------------------|----------------|----------------------|------------------|
|三、负债 | |三、负债 | |
|--------------------|----------------|----------------------|------------------|
| |划转其中的按规定|201.企事业单位存 |核算在农业发展银 |
|801.活期存款 |划给农业发展银行|款 |行开户企事业单位 |
| |的企业存款 | |的存款 |
|--------------------|----------------|----------------------|------------------|
|847.委托及代理负|划转其中的已委托| |核算政府部门用于 |
|债业务 |农业发展银行代理|209.委托存款 |专项开发、限额委 |
| |的存款部分 | |托贷款的存款 |
|--------------------|----------------|----------------------|------------------|
|四、资本金 | |四、资本金 | |
|--------------------|----------------|----------------------|------------------|
| |划转其中的按一定| | |
|901.实收资本 |数额划给农业发展|301.实收资本 |核算农业发展银行 |
| |银行信贷基金部 | |的实际资本金 |
| |分。 | | |
--------------------------------------------------------------------------------------


河南省粮食经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试行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经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

豫政办〔2011〕5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有关规定,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尽快规定并公布粮食经营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具体标准的通知》(国粮办〔2007〕2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定和核查工作的通知》(国粮电〔2010〕28号)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河南省粮食经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河南省粮食经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市场调控,确保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下同),必须保持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

  以进口方式采购原料的加工企业,在满负荷生产的前提下,原料库存数量可不受最高库存的限定;粮食经营企业承担的中央和地方储备、临时储存等政策性粮食业务,不纳入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核定范围。

  第三条 在粮食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或粮食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由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本办法。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对粮食经营企业执行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在粮食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时,粮食经营企业应当履行不低于以下最低库存量的义务:

  (一)从事粮食收购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20%。

  (二)从事粮食加工的粮食经营企业的原料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加工量的20%;成品粮油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15%。

  (三)从事原粮销售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20%。

  (四)从事成品粮销售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15%。

  (五)新粮集中上市期间(小麦、稻谷以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执行期间为限,玉米、大豆以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为限。下同),从事粮食收购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25%。

  第五条 在粮食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粮食经营企业应当履行不高于以下最高库存量的义务:(一)从事粮食收购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30%。

  (二)从事粮食加工的粮食经营企业的原料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加工量的30%;成品粮油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20%。

  (三)从事原粮销售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25%。

  (四)从事成品粮销售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销售量的20%。

  (五)新粮集中上市期间,从事粮食收购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高库存量标准为上年度月均收购量的35%。

  第六条 粮食经营企业同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等两种以上业务的,最低库存量标准按其中的高值执行;最高库存量标准按其中的低值执行。

  注册时间不足1年的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最高库存量,从注册登记之日算起,以其实际经营时间的月均收购量(加工量、销售量)为计算依据。

  第七条 省粮食局负责核定省属企业(在省粮食局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营企业)总部直接经营粮食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各省辖市粮食局负责核定本行政区域内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含在当地注册的跨区域企业、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下属独立法人)并按照在地原则组织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省粮食局。

  第八条 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库存低于规定的最低库存量或超出规定的最高库存量的,应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九条 从事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企业适用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