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在比较中来看终结执行这一执行结案方式/戴洪斌

时间:2024-06-21 14:06:5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1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在比较中来看终结执行这一执行结案方式

戴洪斌


  终结执行为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的一种结案方式,常在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适用。终结执行的性质,终结执行适用的条件,以及相关的问题,涉及到了对执行工作中这一重要的结案方式的正确认识,涉及到执行工作的规范化,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作认真分析的。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只有符合以上六种情形的,才可以作终结执行处理,并发裁定来终结执行。但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终结执行并不是执行结案的唯一方式,另外还有其他的结案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试行)》108条规定:“执行结案的方式为:(1)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2)裁定终结执行;(3)裁定不予执行;(4)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执行结案的方式有四种,而终结执行只是其中的一种。需要弄清各种执行结案方式的不同所在,所适用条件的不同。只有将终结执行这一执行结案方式和其他三种执行结案方式对照来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终结执行这一结案方式的特征和适用条件。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以上规定,执行结案的第一种方式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这是一种最正常、也是效果最好的执行结案方式。在这一结案方式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全部内容。第二种情形是,在被执行人不自觉履行的情况下,经过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并经人民法院实施强制执行措施,而使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全部内容都得到全部执行。无论是被执行人自觉地全部履行,还是通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得以全部履行,都达到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的效果,都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执行结案的第一种结案方式。该种执行结案方式的条件或者实质为“完全执行”,显然,终结执行是不属于以上相关情形的,可以说终结执行不是以“完全执行”。
  再看看执行结案的第三种方式“裁定不予执行”(第二种执行结案方式即终结执行,放在最后来讲,这里暂不作分析)。有关不予执行的法律条文,《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较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九)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十)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五)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为了使得文章篇幅短些,这里不引用《民事诉讼法》“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这一章中的相关条文,也不做进一步的分析。不予执行针对的是两种文书作出的:一是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二是公证机关作出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无论是仲裁裁决还是公证债权文书,都不是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这是需要严格把握的。该种执行结案方式的条件或者实质为,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的不予执行。终结执行不适用以上相关情形,可以说《民事诉讼法》明确的终结执行不是以“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为适用的对象。
  再看执行结案的第四种方式“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一执行结案的特点是,执行申请人和被执行人,互相谅解和理解,并不完全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来履行;人民法院也不是完全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来完全执行。而是双方都作了让步,只部分执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或者变更了对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方式,但都要以双方当事人取得一致意见为前提条件。该种执行结案方式的条件或者实质为和解并执行,终结执行显然不适用以上的相关情形,可以说终结执行不是以“和解”为适用的条件。
  在已经对执行结案的第一、三、四种方式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再来看第二种执行结案方式即“裁定终结执行”。上面的各项分析已经明确了,裁定终结执行并不适用“完全执行”、“不予执行”、“和解执行”的条件。《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从以上六种情形可以看出,终结执行是生效文书确定的内容应予执行或者完全执行,但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予执行或者不予完全执行,其原因在于执行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
在比较分析几种执行结案方式之后,就应该明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这一情况下,不应作终结执行结案处理,这是单独的另外的一种执行结案方式;对于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以及公证机关作出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这一情况,也不应作终结执行结案处理,这又是一种独立的执行结案方式;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这一情况,也不应作终结执行结案处理,这也属于另外一种执行结案方式。而只是在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下,才予终结执行。于是,不能只是从“终结执行”这一词组的字面上来作理解,而认为“终结”就是执行工作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实施了,也即是结案才叫终结。显然,这一对于“终结执行”的“终结”作这一理解是不恰当的,这一理解其实是广义的理解,应是与结案同义。在这里,对于“终结执行”的“终结”,应是作了限定的,有特定的含意,即是有条件执行或者完全执行,而因各种原因不予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即给予结案的意思。要特别强调的是,“终结执行”的“终结”应是作狭义的、特定的意义来作理解,不能扩大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就不会再将各种的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都叫做终结执行,也不会只是把下了终结执行裁定才看成是执行案件的结案。要明白,终结执行只是执行结案的一种方式,终结执行裁定也只是一种执行结案的依据。



山西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为贯彻实施宪法及有关法律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时实行陪审制度的规定,制定《山西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
一、人民陪审员,依照《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二十三岁的公民担任。但是,被剥夺过政治权利者除外。
二、人民陪审员,农村由人民公社和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城市按选区由选民直接选举。
三、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一律为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四、人民陪审员的名额,县和市辖郊区可按每个人民公社、镇选举二至三名,城市可按选区选出一至二名,具体名额,由基层人民法院和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人口密度,法院受理刑、民事案件的多少,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多少和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具体意见报同级人大
常委会(或革命委员会)批准后分配。
五、人民陪审员候选人不限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人名额二分之一至一倍。
选举人民陪审员,其候选人的提名、选举程序、投票办法等,适用《选举法》关于人民代表提名、选举的各项规定。
六、人民陪审员当选后,不论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一律由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给当选证书。
当选证书由省司法厅统一印制。
七、《山西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如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法令、政令相抵触者,以国家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为准。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但是,在本办法公布以前已经选举产生的人民陪审员一律有效。



1980年7月10日

白银市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


白银市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甘肃省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意见》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白银市辖区内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三条 工伤保险基金坚持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的市级统筹模式。即:各县区所管辖单位工伤保险的扩面、基金的筹集、待遇的支付等管理工作由各县区负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负责驻白银区的市及市以上单位及靖远煤业公司工伤保险的管理工作,并负责管理核算全市工伤保险基金。各县区凭工伤职工享受待遇的审批原件每月向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申报,经审核同意后及时下拔基金。



第四条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应办理有关参保手续,具体办法按照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参保登记、核定缴费工资基数、缴纳保险费的规定执行。工伤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险实行同一缴费工资基数。



第五条 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即: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风险较小、中等风险和风险较大三个类别(见附表),其基准费率分别为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0.5%、1%、2%;对用人单位属于二、三类行业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实行浮动费率,每年核定一次,上下浮动各设两档,上浮两档分别为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和150%,下浮两档分别为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和50%。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欠缴工伤保险费的单位,其职工从单位欠费之月起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单位缴费台帐,按月登帐,落实到人。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调查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第八条 为了确保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从当年工伤保险征收额中提取10%作为工伤保险储备金。储备金不足支付时,由市财政垫付。



第三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九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市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条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 超过规定时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自发生工伤之日至被认定为工伤之日期间,发生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等费用的,该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职工治疗工伤应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应转入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三条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工伤职工因病情需要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十四条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第十五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实行停工留薪期,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第十七条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十八条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第二十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本人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六级伤残为14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六级伤残为14个月。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本人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七级伤残为12个月,八级伤残为10个月,九级伤残为8个月,十级伤残为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七级伤残为12个月,八级伤残为10个月,九级伤残为8个月,十级伤残为6个月。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48个月的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一)、(二)款规定的待遇。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职工因工死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



第二十七条 职工再次发生工伤,根据规定应当享受伤残津贴的,按照新认定的伤残等级享受伤残津贴待遇。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发生的工伤,可以从本办法实施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调整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本办法实施后发生的工伤,工伤待遇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参加工伤保险后发生的工伤,所需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的工伤,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在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工伤管理具体办法未出台前,其工伤认定范围、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标准暂按本办法及其配套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原渠道支付。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本办法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患职业病之日起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全省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全省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白银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